佛弟子的意識形態

佛弟子的智慧和慈悲心

在中文社區裏,佛教的慈悲心是大家都很熟悉的,認爲是佛弟子必須具備的品質之一。也是追求的目標,即修行到一定的程度,會對周圍世界所有事物,都具有慈悲心。我也認爲自己理解在佛教中關於慈悲心的含義。不過,在我閲讀了英文的佛學書籍之後,我發現自己以前並沒有真正理解佛教中慈悲的含義。下面是我新學到的:

慈悲心必須由智慧補充,兩者是不可分離的,它們是同時存在的。慈悲心和智慧,缺少任何一個,另一個都不可能存在。

而要得到智慧,佛弟子必須通過完成一個很正式的實踐過程來實現,這個正式的過程,就是冥想(Meditation,也是心經中的般若波儸蜜多—我真的不明白中國人爲什麽把這些搞得這麽難以理解,我直到現在才明白心經中的般若波儸蜜多是什麽意思)。而在早期的印度,這是通過瑜伽來實現的。

瑜伽的意思就是將你身體中的不同部分,以及意識,連接成爲一個整體。

無論是冥想,還是瑜伽,都需要你能夠嚴格的自律,以走過正式的實踐過程,由此你才能理解自己的意識是如何運作的。這樣,你才能發展出領悟的能力,才能培育出慈悲心。如果你不能完成此正式的實踐過程,慈悲心會不可能避免的消失。

所以,冥想是我們獲得智慧的必須之路。也是我們心理和精神成長必須依靠的工具,經由它,我們的潛能才能得到培育,從而最後實現自己的全部潛力。

(已閱讀 274 次, 今天的閱讀次數為1 次)

你還可能對這些文章感興趣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