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弟子的意識形態
很久都沒有碰佛經了,一直在欲望和利益的大海中掙扎,感覺自己的狀態越來越差。終于在灰暗之中,又翻開自己的佛經,繼續學習。感覺生命之中又有了一束讓人嚮往和喜悅的陽光,雖然現在很微弱,忽隱忽現…。下面是我新學到的,我把它記錄下來,給有緣的人分享。
在佛的教導中,非常強調的一點是,擁有最高品質的培育能力,以培育某种需要的意識狀態。這種意識狀態的能力包括,在觀察我們周圍人們情緒起伏的同時,還具有觀察自己整體意識狀態的能力。就是説,如果我們自己不能應對和控制自己那種天生易變的情緒,並對此採取負責任的態度,就談不上給予別人什麽相關的幫助。你知道,憤怒總是激起憤怒的反應、不好的態度總是激發不好的態度…等等。
佛在教育世人的内容裏,最關鍵的一個觀念是,沒人任何一個人是孤立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。這既是說,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與接觸到的人和物產生相互影響。如果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實踐佛教給我們的行事方式—即佛法(dhamma),我們就可能以好的方式影響那些我們周圍的人或物,以及關聯的社區。進而,此影響會傳遞到更遠的地方。人類是否會繼續存在,以及我們所処世界的最終去處,都取決於我們是否在這樣做。
此行事方式包括,和諧地存在於自然界中,尊重所有有生命的物種。我們並不僅僅需要在人生這個階段實踐這樣的行事方式,而是需要在我們的整個旅程之中這樣做。同時,你是否堅持這樣做也對未來的重生產生的影響。
對於佛的追隨者,佛弟子來講,他們是這樣想的,具有提升自己精神和道德水平的潛能,對於世界的進化有著關鍵的影響。遵循佛法的指示去做事,將會使我們所在的世界,變成更加和諧的地方。不然的話,我們所在的世界則會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。所以,如果我們想知道整個世界或宇宙現在正往什麽方向運行,只要看看我們的社區,以及社區中個人的行爲就可以得到答案了。因爲我們生活所在社區、其中的個人其實就是整個世界和宇宙的微縮版。
具有成爲擁有更高道德水平人的潛力,並通過以慷慨、愛和友好方式對待他人或事,展現所具有的道德品質,是你最終擁有慈悲品質的必經過程。而慈悲品質是佛弟子必須擁有的兩個重要品質中的一個。
佛在佛經中對他最初的追隨者這樣說道:
繼續你自己的旅程(人生只是此旅程中的一段),向前行,你的目標是為很多事物謀利,這源自你對世界的同情心,去為他們爭取他們需要健康、快樂和財富;為無論是人類,還是神的利益、和幸福去做事或工作。